返回主页 | 加入收藏夹

新闻分类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13008225311
  • 联系邮箱:372257355@qq.com
  • 联系QQ:372257355
  • 联系地址: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新宇保利大厦511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认知解读: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解读:认知不协调理论
信息来源:本站 更新日期:2014-06-04 9:48:45
   认知不协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它非常清楚地从认知的层面,解释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心理平衡机制,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害怕当众讲话。

    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

    在这种理论中,认知的含义十分广泛,可以是任何一种观念,包括知识、思想、态度、信念;也可以是对行为或事物的意识或知觉。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不协调一经出现,就会激发机体处于紧张状态,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人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保持认知协调的倾向会推动人设法减轻或避免这种不协调状态,恢复心理的平衡。

    减轻和消除不协调的方式通常有三种:第一是改变或否定认知因素中的一个。第二是改变一方或双方的重要性或强度。第三是在不协调的两个元素之间加入一个或多个能弥补二者距离的新认知元素,使原来不符合推理原则的两个认知元素通过新的认知元素构成合理、协调的联系。

    (4)需求解读: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它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不同在于,它从人的基本需求层面解释人的行为动力。

    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的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的需求。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

    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又称社交需求。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

    4)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5)自我实现的需要。也称为高峰体验。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结构解读: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作人格结构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提到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我是想告诉大家,大多数人的自我都遭遇严重的压迫。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人的潜意识,并据此解释清楚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

    1)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2)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3)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完美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产生于自我对于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的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

    (6)互动解读: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创立的镜中我理论,非常有效的说明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而我要强调的是,过份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过度的自卑、自闭,或者完美主义。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当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其基本形成之后,也还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之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成年人,自我意识也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变化。